【技术交流】关于混凝土膨胀剂应用的讨论
发布时间:2025-01-02 14:47:56
混凝土膨胀剂是在膨胀水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,用于补偿混凝土收缩、减少裂缝的一种外加剂,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然而,当前市场上膨胀剂的质量状况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。工程界有不少人士认为,抗渗混凝土必须掺膨胀剂,不掺就不行,这种思维定式是否正确值得探讨。

膨胀剂的质量状况与市场乱象
近年来,膨胀剂行业发展迅速,但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存在假冒伪劣、以次充好等现象。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,采用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,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,影响工程质量。此外,市场竞争秩序混乱,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,加剧了这一问题。
生产和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与误区
1.生产环节: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,使用低活性或不稳定的原材料,导致膨胀剂性能不达标。
2.使用环节:
•掺量控制不当:膨胀剂的掺量需要根据具体工程要求进行精确计算,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混凝土性能。
•混合不均匀: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,膨胀剂未能充分混合,导致局部效果不佳。
•养护不及时:膨胀混凝土需要及时养护,以确保其膨胀性能得以发挥,忽视养护会降低抗裂效果。
适用标准和方法
膨胀剂并不适合所有环境的混凝土结构,特别是暴露于大气中温差较大的混凝土结构,而且对掺膨胀剂的混凝土结构钢筋的配筋率要求也高,否则也很容易开裂。
《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》(GB50119)条文中也指出,膨胀剂要解决早期的干缩裂缝和中期水化热引起的温差裂缝,对后期天气变化产生的温差收缩是难以解决的,只能通过配筋和构造措施加以控制。由于水化硫铝酸钙(钙矾石)在80℃以上会分解,导致强度下降,故硫铝酸钙类、硫铝酸钙-氧化钙类膨胀剂,不得用于长期处于环境温度为80℃以上的工程。另外,膨胀剂的掺入会使混凝土的早期水化热提高,为防止或减少混凝土温度裂缝,其内外温差宜小于25℃。
有的膨胀剂对水泥依赖性很强,如以生成钙矾石为膨胀源的膨胀剂,其膨胀受制于水泥水化形成的液相Ca(OH)2浓度和Ca(OH)2生成时机,而且,初期的一大部分膨胀尚需依赖水泥所提供的C3A,为此要求掺此类膨胀剂的混凝土的硅酸盐水泥用量不少于300kg/m3。
由此可知,应用膨胀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,且更需要水分,因为水分是其产生膨胀的必要因素,否则膨胀剂无法正常发挥作用,可能还会起反作用。
膨胀剂的试验条件与结构实体养护的差异
有关现行标准规定,膨胀剂的限制膨胀率试验试件是先放在(20±2)℃的水中养护,到规定龄期测量其长度;然后转移到温度为(20±2)℃、湿度为(60±5)%的恒温恒湿养护箱中(即所谓的空气中养护),再按规定龄期测量其长度。然而,大多数业主、施工单位只重视工程进度,并没有严格按有关规范要求对混凝土浇筑体进行养护,甚至根本就不对混凝土浇筑体进行养护,待混凝土终凝后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。因此,限制膨胀率仅是在特定条件下测试的结果,与实际工程施工两者养护条件差异太大,在这种条件下,膨胀剂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?有文章介绍说掺膨胀剂的混凝土裂缝比不掺的还要多,这是否与施工、工程设计、膨胀剂的质量和掺量,以及膨胀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等有关呢?
控制裂缝的其他有效方法
虽然掺加膨胀剂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常用方法,但并非唯一手段。以下措施也可有效控制裂缝:
1.优化混凝土配合比: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,合理控制水灰比,减少混凝土收缩。
2.使用抗裂纤维:在混凝土中掺加抗裂纤维,可提高其抗裂性能。
3.改进施工工艺:
•分仓浇筑:将大面积混凝土分区浇筑,减少收缩应力集中。
•设置后浇带:在适当位置设置后浇带,释放收缩应力。
4.加强养护:及时进行湿养护,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,减少早期收缩裂缝的产生。
5.控制环境温度:在施工过程中,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差,减少因温差引起的裂缝。

结论
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综合考虑材料选择、施工工艺、环境因素等。在确保膨胀剂质量的前提下,结合其他有效措施,可实现对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控

膨胀剂的质量状况与市场乱象
近年来,膨胀剂行业发展迅速,但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存在假冒伪劣、以次充好等现象。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,采用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,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,影响工程质量。此外,市场竞争秩序混乱,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,加剧了这一问题。
生产和使用中的常见问题与误区
1.生产环节: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,使用低活性或不稳定的原材料,导致膨胀剂性能不达标。
2.使用环节:
•掺量控制不当:膨胀剂的掺量需要根据具体工程要求进行精确计算,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混凝土性能。
•混合不均匀: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,膨胀剂未能充分混合,导致局部效果不佳。
•养护不及时:膨胀混凝土需要及时养护,以确保其膨胀性能得以发挥,忽视养护会降低抗裂效果。
适用标准和方法
膨胀剂并不适合所有环境的混凝土结构,特别是暴露于大气中温差较大的混凝土结构,而且对掺膨胀剂的混凝土结构钢筋的配筋率要求也高,否则也很容易开裂。
《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》(GB50119)条文中也指出,膨胀剂要解决早期的干缩裂缝和中期水化热引起的温差裂缝,对后期天气变化产生的温差收缩是难以解决的,只能通过配筋和构造措施加以控制。由于水化硫铝酸钙(钙矾石)在80℃以上会分解,导致强度下降,故硫铝酸钙类、硫铝酸钙-氧化钙类膨胀剂,不得用于长期处于环境温度为80℃以上的工程。另外,膨胀剂的掺入会使混凝土的早期水化热提高,为防止或减少混凝土温度裂缝,其内外温差宜小于25℃。
有的膨胀剂对水泥依赖性很强,如以生成钙矾石为膨胀源的膨胀剂,其膨胀受制于水泥水化形成的液相Ca(OH)2浓度和Ca(OH)2生成时机,而且,初期的一大部分膨胀尚需依赖水泥所提供的C3A,为此要求掺此类膨胀剂的混凝土的硅酸盐水泥用量不少于300kg/m3。
由此可知,应用膨胀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,且更需要水分,因为水分是其产生膨胀的必要因素,否则膨胀剂无法正常发挥作用,可能还会起反作用。
膨胀剂的试验条件与结构实体养护的差异
有关现行标准规定,膨胀剂的限制膨胀率试验试件是先放在(20±2)℃的水中养护,到规定龄期测量其长度;然后转移到温度为(20±2)℃、湿度为(60±5)%的恒温恒湿养护箱中(即所谓的空气中养护),再按规定龄期测量其长度。然而,大多数业主、施工单位只重视工程进度,并没有严格按有关规范要求对混凝土浇筑体进行养护,甚至根本就不对混凝土浇筑体进行养护,待混凝土终凝后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。因此,限制膨胀率仅是在特定条件下测试的结果,与实际工程施工两者养护条件差异太大,在这种条件下,膨胀剂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?有文章介绍说掺膨胀剂的混凝土裂缝比不掺的还要多,这是否与施工、工程设计、膨胀剂的质量和掺量,以及膨胀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等有关呢?
控制裂缝的其他有效方法
虽然掺加膨胀剂是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常用方法,但并非唯一手段。以下措施也可有效控制裂缝:
1.优化混凝土配合比: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,合理控制水灰比,减少混凝土收缩。
2.使用抗裂纤维:在混凝土中掺加抗裂纤维,可提高其抗裂性能。
3.改进施工工艺:
•分仓浇筑:将大面积混凝土分区浇筑,减少收缩应力集中。
•设置后浇带:在适当位置设置后浇带,释放收缩应力。
4.加强养护:及时进行湿养护,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,减少早期收缩裂缝的产生。
5.控制环境温度:在施工过程中,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差,减少因温差引起的裂缝。

结论
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综合考虑材料选择、施工工艺、环境因素等。在确保膨胀剂质量的前提下,结合其他有效措施,可实现对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控